• 1
  • 2
    
首頁 » 特輯報導
 
陳松根:何謂寧靜?-寧靜致遠
2013/4/25  

寧靜致遠

 

生活中常聽到「寧靜致遠」一詞,何謂「寧靜」呢?諸葛亮在《誡子書》說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又說:「才須學也,學須靜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現代社會,我們也常常聽到:「寧靜真好。」

 

「寧靜」二字,看似平淡,意境頗高。

 

一代高僧蓮池大師教誨學人說:「染緣易就道業難成。不了目前萬緣差別。秖見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樹。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為 眾一似為己。彼此事辦。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修行者,最忌諱的就是染著。染著,就很難安心,也就無法「寧」,更不 能「靜」下來。

 

「寧」的古字寫作「寍」,從文字上來看:「寍」是在房子(宀)裡面,安心地享用食物(皿)。後來,在文字演進中,進一步以華人的傳統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價值觀,再加上一個丁,進而成為今日的「寧」。

 

整體而言,「寧」之一字,乃從外在建構房子之安全,進而讓自身安定飲食,讓身體健康,往後延續傳承人類的後代,完成生命表象形式的完整。所以說「寧」是從物質上的安全到心的安定,進而到人的傳承。

 

而「靜」所指的是:心的安定。完整的生命有二個層面:一是外在的身體,一是內在的思想,人類透過內外的整合,開創出人類無限可能的未來,這是意志力的 呈現,簡言之人類生命應包含身體、思想與意志力這三元素才是完整的生命。因此,「寧靜」就會是成就意志力的基礎。至於要如何讓身心寧靜,在人類發展中經驗 告訴我們說,優雅的生命總來自正確的開始,進而廣博的學習才能長得出優雅的生命情境,所以過往學院教育的目標,清礎界定為博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