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特輯」獻給全世界的寧靜推手
2015/9/25
2015年,我們走在一個變動的年代,在資訊流動日益快速的今日,由於每個人接收資訊的管道不同、生長的環境不同、接觸的人群不同,逐漸孕育出越來越大個個體差異。這樣的現象在世代與世代間尤其明顯,也因此我們越來越常聽到「代溝」一詞,尤有甚者,就演變為世代間的相互攻詌,對年輕人投以「草莓族」、「抗壓性低」、「自我中心」、「不努力」等責難;對中年族群則回以「尸位素餐」、「食古不化」、「既得利益」、「老草莓」等批判。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站在這逐漸撕裂的時代中央,肩負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又該如何自處?如何推動教育的百年大業?
教育需要溝通
上個世代,教師站在高台,手執教鞭,主掌一切生殺大權,教育的專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特權。家長尊敬教師專業,將子弟全權託付,許多時候是自忖學力不如教師,不敢輕易涉足教育的專業領域。學生沒有自主性,是被託付與被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原料,成品則是升學與考試成績。
這個世代,教師站在舞台,手舞足蹈,演出一場教學大戲,教育的服務業,除了專業,更看重感覺。家長未必理解專業,只能從成績評斷教師優劣,考量該將子弟如何託付?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左右整場戲劇的跌宕起伏,而演出後的回饋,就是教育成果的展現!
當教育工作從個人專業逐漸演變為師、生、家庭三方的共同事業,教師的角色與能力也不得不做出轉變。面對擔心孩子的家長,要如何讓他們理解、參與,進而放心?對於課業、家庭兩頭燒的孩子,要如何讓他們安心、定心,進而專心學習、專心生活?我想答案終歸兩個字:溝通。
溝通需要傾聽
我們耳熟能詳的是:「溝通能架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樑。」比如孔子與弟子、唐太宗與魏徵;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更常經歷另一種情況:「溝通能有效毀壞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比如立法院諸公的大打出手、馮光遠先生的「特殊性關係」。究竟溝通造成的兩極化發展,其原因何在?我們又該如何正確使用溝通技巧?其癥結點就在於傾聽的有無。
比如孔子師生對談時,老師會傾聽學生的提問,理解問題的核心,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學生會傾聽老師的思想,理解其中含意,再向老師提問。這樣聽、思、說的溝通模式,正好適合達成彼此互信的效果;反觀政治場上,我們看到的是互挑語病、彼此誤解或故意曲解的現象不斷,將目標放在爭吵的勝負而非彼此和解,導致「溝而不通」,自然「有效毀壞彼此信賴」囉!
傾聽需要寧靜
一般而言,溝通中故意曲解的極端情況較不常見,但生活中的誤解與衝突仍然持續發生,我們常聽到師長對孩子說:「你怎麼都講不聽!」卻是否忘記回頭問問自己:「我都聽了些什麼呢?」
當一件事情發生,情緒往往走在思考的前面,看見孩子打架爭吵、上課鬧哄哄,一把無名火就從心頭燃起,情緒上來,不是破口大罵,就是尖聲質問,人在氣頭上,往往難以分清「聽到」與「聽懂」的界線,對孩子的回應只有「處罰」與「不處罰」兩種考量,無法貼近對方的心情,自然失去傾聽的效果。
聽到與理解,是有效傾聽的兩個階段,聽到訊息容易,理解則要用心。細膩的理解工作,很容易受情緒左右,影響認知的結果,造成錯誤的判讀與誤解;此時,如果掌握了寧靜的能力,幫激動的情緒踩煞車,導正理解的過程,就能讓傾聽更順利。如果我們在傾聽時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以和解取代是非對錯、是否更能達成溝通的效果,提升教育的功效,並且更貼近教育的本質?
寧靜需要教育
寧靜是傾聽的根基、傾聽是溝通的核心、溝通是教育的骨幹,因此,寧靜的推廣,勢必大大影響教育、溝通的效能。然而,寧靜的推廣並不容易,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大力協助;寧靜不只是一種心理狀態、更是一門技術,我們可以透過練習,讓自己更快進入寧靜的狀態,也可以透過學習,更深入理解寧靜的內涵,提升情緒安定的層次。
寧靜的老師,能夠營造寧靜的班級氛圍、創造和諧的師生互動關係;寧靜的學生,可以保持學習的專注、擁有愉快的同儕相處、妥善處理課業即生活壓力;寧靜的家庭,可以成為老師於學生的後盾,支持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
靈鷲山全球心寧靜教師團的出現,讓寧靜教學的推動夢想成真,在總團長宋慧慈老師的帶領下,寧靜的教育在全台校園裡遍地開花。合作的學校一年一年增加,至今全台已有20所以上的國中小、幼兒園全校推動心寧靜運動,並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都曾辦理海外推廣活動。
時值教師節前夕,細數每一位心寧靜教師的努力,內心感動難以言表,故將此文獻給全世界的寧靜推手,感謝你們每一位的用心,也期待這條寧靜的路,能有更多人和我們一起走下去。
第十期「心寧靜~情緒管理教學」教師研習營上課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