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首頁 » 名人響應
 
開啟靈性 寧靜自在
2012/12/6  蕭慧英(全家盟創會理事長)
九月剛開學,師長們無不竭盡所能思考如何使孩子們快快「收心」,讓那一顆顆在暑假裡奔放飛翔的心,靜下來準備新學年的學習。為何要收心?學習無庸置疑是需要靜下心來的。

 

諸葛亮「戒子書」裡,「學須靜也」,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靜的環境。他又說「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下來 才能有效的達成遠大的目標。這篇只有十七句寫給兒子的教誨文裡,「靜」就占了三句,不禁讓我好奇現代的課程裡,是否也談「寧靜」?

 
厚厚一本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有三處提及「寧靜」。十大基本能力之一「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提到學生應具有圓融的人生智慧,能「寧靜平和的安享生 命晚期」。健康與體育領域的能力指標中,則提到國中生應體會家庭的愛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它能提供「內心的寧靜」。另在「家政教育」的附錄,「生活禮儀」 中提到不管平日家居、作客寄寓或旅館投宿,均應注意整潔、衛生、舒適、「寧靜」及便利等原則。看起來「寧靜」在現行國民教育裡,並不很受重視。
 
資本主義發展下,現代人「忙、茫、盲」地追求物質,生活步調匆忙,導致身心疲憊失衡,這個世紀其實比諸葛亮的時代更需要「寧靜」。如何讓每個人在外在紛亂的世界中能「寧靜自在」,我認為是現代教育應加強的課題。
 
什麼是「寧靜自在」?就是一個人能不受外物干擾,清楚明白地、有意義地過每一天。當我與朋友談起教育應有「寧靜自在」這個目標時,朋友笑說,這是中年人的修行功課,兒童教育談這些太早了吧?
 
其實在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的「愛你一輩子」理念中,早就揭示「意義多一點,讓你成為身心靈均衡的人」。「寧靜自在」其實就是一種「身心靈均衡」時才能呈 現的境界。何謂「身心靈均衡」?學校教育裡多教導「身體」與「心智」,卻很少碰觸「靈性」。何謂「靈性」?過去它屬於宗教探討的領域,但近年來卻逐漸普 及,探討「身心靈」的書籍廣受歡迎,人們重新認識生命的本來面目,學習開啟自己的內在的「靈性」。
 
謝錦桂毓老師的新書「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短短幾週就進入多家書店暢銷排行榜。謝錦老師認為人的感性和理性常會互相推擠,造成不平衡,便影響了身 心健康,這時就須由靈魂裡面的靈性來平衡,將身心所面對的種種事物,賦予意義。身心靈均衡的人對自己生命發生的事,不止有感受(感性)、思考(理性),更 能體悟其意義(靈性)。因此,謝錦老師認為人要先能自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才能「寧靜自在」。
 
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小學是一所公辦民營的學校,「華德福教育」認為「靈性」應從小培養,透過身、心、靈合一的教育,以培養「自由的全人」。華德福教 育,關照身體、心靈,更在乎開展孩子內在的自由。這種自由我認為即是所謂的「自在」,透過教育學習脫離煩惱的束縛,心中不再罣礙。
 
在談讓孩子「寧靜自在」之前,父母老師本身要先能寧靜自在。成長中的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本來就充滿疑惑及不安,如果大人們不去瞭解生命本質,便會不自 覺地將自己的擔憂及恐懼,加諸於孩子身上成為他們的壓力。當大人們開啟自己的靈性,就會安頓好自己的身心,並會為自己生命負責。與孩子相處時,自然也能看 到每個生命的價值,平等對待,並盡自己之力,來成就孩子的生命。反之,如果大人不在乎生命的意義,蒙蔽了靈性就只能混沌度日,生活衝突不斷,身邊的孩子也 就難有寧靜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