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座開放的靈性花園
2018/3/28
撰文.王智弘
對現代社會的你我來說,靈鷲山的觀海台是一個絕妙去處。遠方的鼻頭角綿延入海,像一條向太平洋低身取水的巨龍;浩渺的海面上雲霧氤氳,浪湧化成一道道線條,彷彿靜止在旅人的幽思裡。在這樣的高度之下,大自然無所期待亦無以言說的展現其面目,靜謐而幽絕,距離隔開了塵世,再多的思維言語此刻都顯多餘。
然後我們走下靈山,回到了「真實」的生活裡,方才山與海的畫面漸漸淡去、遼遠又平靜的感受漸漸變得「不真實」。無數的妄念、爭逐、習氣、恐懼、擔憂……,那些過往烙印在我們心上的痕跡,一道道的,構成了這顆煩擾不定的心的表象。那個與山海相映的本來面目,那個彷彿曾經一瞥的本覺妙心,都留在了山上。
一道道的,刻畫在心上的線條,是過往來自家庭的記憶、成長的足跡、學校的影響、人們彼此之間的交織互動,困惑著、思考著、發展著、掙扎著,點點滴滴制約、形成這個看似實在無比的自我。存在遙遠的記憶深處,那些印痕也靜止下來,好像永遠揮之不去的成了我的一部份。
苦啊!這些來自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教育,為何遠離了靈山?為何掩蓋了本來面目?為何讓人將苦視為自然?明明那些帶來痛苦的印痕,就像海面的波浪一樣,是虛幻的,瞬間即逝的。真正不變的,則是那不曾來去的明妙本心。當年釋迦牟尼世尊於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之際這麼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若依此本具智慧德相出發,或任憑妄想執著所牽,我們會活出截然不同的生命。
面對天真、好奇、眼裡閃耀清澈光芒的孩子,成人可以怎麼做呢?
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歐洲許多城市,更摧毀了人性的希望。施泰納(Steiner R. 1861~1925)為了撫慰人心,重建社會,更為了平衡機械論科學與科技力量對人的價值的貶低,創辦了華德福教育(註1),一百年來蓬勃發展,已經遍佈全球,超過上千所學校,融入各地文化展現不同的風貌,卻都又共同朝向人類本質的開展。為現代人忙亂的心注入靈性的洞察,教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把握自己的靈性,點燃對人類生命的慈悲大愛,活出自由的生命。我們彷彿看見佛陀拈花,迦葉破顏,實相無相,以心傳心;佛法的本質即是教育,教育的基礎即是靈性。
走進一所學校,我們看見老師與孩子們圍成一個大圓,手中傳遞著沙包,口裡輕輕唱誦著童謠,沙包像有生命一樣地隨著歌聲節奏來回移動傳遞,孩子們的明亮的眼神與滿溢的笑容充滿了整個空間。他們或許在進行三的倍數練習,他們的意識在自己跟群體的遊戲中消弭了邊界,數字的奧秘感與規律感則深深沉入了身體裡。
另一間教室裡正準備開始一天的課,老師跟孩子肅穆地雙手交叉胸前,輕輕地唸道(註2):
太陽帶著愛的光芒,給我明亮的一天;
心靈帶著精神的能量,給我四肢力量;
在閃耀清澈的陽光裡,啊,上天!我向您敬禮,
您那仁慈地種在我心裡的東西,滋養了人類的力量,
使我能熱愛工作,並以我所有的能力來學習,
從您而來的力量與光芒,升起我對您的愛與感謝。
從那童稚的聲音裡,彷彿我們可以透過孩子心裡的眼睛,看見溫暖閃耀的陽光,與孩子內在的靈性相互映照,變成了對生命的熱愛,對世界萬有的讚嘆,對一切的感恩。
生命本是如此豐富,「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所以教育是一門藝術,華德福教育是教育的藝術;教每個生命善用難得的人身,學習自由的揮灑畫筆,繪出美麗、莊嚴、和平、共好的世間。
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會時時自問:甚麼是教育呢?正如每一個園丁時時想像著,這座花園怎麼樣能因我而變得美麗。生命的多元構成了這宇宙大有的繽紛,教育只能是一座開放的花園,基於緣起,實現空性,百花齊放,蜂鳴蝶舞,生機盎然,所有的生命既在其間實現他自己,又同時構成一幅整體的美好圖像。
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大山與大海之間有許多的大人與孩子,在實現一種新的靈性教育,努力地創造更多的善、美、真,開墾著一座座的靈性花園,靈山不假外求,和平總在自心。
(本文作者為慈心華德福學校教師)
註1: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又稱作Steiner School 或Free Waldorf School;依據奧地利哲學家施泰納的人智學思想所開創的教育系統與全球的教育進步運動,始於1919年;1995年台灣開始發展華德福教育,至今已有超過二十所華德福學校,亦推動了台灣教育制度與理念之開放。)
註2:儀式性是華德福教育重要內涵之一,透過崇敬感與規律性培養學生的意志與對萬事萬物的感恩態度。每天誦唸充滿圖像與意義的晨詩即為其中一環;不同年級會有不同的晨詩。
有緣人電子報連結:
<https://issuu.com/ljm093/docs/2018_256>